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1975年陕西省沼气推广利用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说起 曹谷溪 马 杰 1975年9月20日,《延安通讯》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取火记》,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掀起的那一场波及陕西省的“沼气革命”;假若我们把视角放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令人赞叹的则是“沼气革命”成功背后,是大队支部书记习近平深入的调研,政策的制定,策略的应用。 大队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党支部书记,是中国共产党最基层不脱产、不发薪水的党员干部。很多人把“村官不当官”,其实,有一句俗语恰恰说明这一级组织,这一级干部是何等的重要:“中央千条线,村上一苗针”。可以说,除过国防、外交、海关等方面的国家涉外事务与乡村联系不多外,其他国家事务中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这“一苗针”密切关联。 1974年,我们的现任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刚刚担任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是说,那时候他正是“一苗针”的角色。令人惊叹的是,他刚刚上任就在梁家河发动了那场波及陕西全省的沼气革命;1975年9月,习近平在陕西省沼气推广利用现场会上以梁家河大队党支部名义发表了题为《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的经验交流材料,立体展现了他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办沼气的生动场景。 ![]() 陕西省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材料《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 复印件(局部),现珍藏于谷溪书馆 一位大国领袖的初心、使命与气质形成,必然有诸多与众不同的历炼和生命规迹。他肩负的使命决定他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辛劳、更多的担当、更多的奉献!习近平,在他青年时代就一次次挑起大梁、一次次扛起责任、一次次创造奇迹;而在艰苦环境下的默默付出,成为他担当大国领袖的浑厚基础。 政策!策略!大国领袖的素养 当下,我们当中许多人也许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政治课堂上那句名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然而,“能动的反作用”往往被不少人无意识忽略、甚至是无意识遗忘;在实践中忘记了“正确的认识”的极端重要性,从而错过了宝贵的人生出彩机会。 事实上,将“认识”不断进行升华,“正确的认识”就可以在推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从而上升为正确的政策和灵活的策略。 在延安“谷溪书馆”里,珍藏一份1975年陕西省沼气推广利用现场会上习近平以梁家河大队党支部名义发表的,题为《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的经验交流文件,里面详细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取火”的“政策和策略”。照原件摘抄如下: 我们梁家河大队,地处偏僻山沟。全村两个生产队,六十户,二百六十七人。长期以来,广大社员缺柴烧炭,经常要到百里外的煤矿拉炭,不能还田,造成肥料缺乏,土地瘠薄,为了解决柴的问题,一些社员大量砍伐树木,影响林业发展,造成水土流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封山育林,对改变这种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以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群众办沼气“这要好好地推广”的指示,学习四川经验,落实党的政策,调动群众办沼气的积极性。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建成沼气池三十四口,解决了四十三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基本实现了沼气化。群众高兴地说:大办沼气好经验,提高肥效省柴炭,大家动手齐心干,增产粮食多贡献。 在群众办沼气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不光要善于发动群众,而且要注意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调动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比如建池方针、建池路线、池权归属、建池投工、肥料报酬,等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得好,就能激发群众的建池积极性;否则,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影响建池进度。一年多来,我们学习四川经验,坚持“社员自办为主,集体扶持为辅”的方针,正确处理了集体和社员之间、社员和社员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办沼气工作。具体做法是: 1、池权归集体,用气归个人。所有沼气池都归集体所有,由个人管理用气,不得随意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