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见201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将理论的学习紧紧应用于具体工作实际,将政策的实施和灵活的策略有机统一,“解释并改变了世界”,在黄土高原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庙堂!江湖!国家民族命运念念不忘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说“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就克服重重困难修建沼气池本身来说,只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的一次小小历练。但就这件事产生的后续效应来看,对总书记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虽身处“江湖”,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依然通过一件件“小事”在不断陶冶情操,逐步厚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忘“忧君”,牢记正确政策,实行灵活策略,集自己的艰苦与智慧慢慢争取着老百姓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成为大国领袖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则按下了“居庙堂而不忘江湖”的“快进键”,让政治局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将政策与策略的来源下放到基层,让群众的声音和诉求成为决策的依据,使政治局委员们“接地气”成为做决策的“必修课”。可以毫不讳言的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时代党中央,把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形成党内制度,确保党的政策紧贴群众需求、把脉时代发展、领跑社会主题,走上了他治国理政的康庄大道。 大国领袖,在任何时候总是要扛起肩上沉甸甸的历史担当,牢记正确政策,实施灵活策略,牢牢掌舵“中华号”巨轮的航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对我们千千万万村支书提出了政策要求、赋予了时代命题,而具体实施中的策略把握与应用无疑将关乎着事业的成败,“政策与策略”再一次成为了“党的生命”。我深深地相信,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政策,有众多在实践中落实政策的各级政府官员,有千千万万奋斗在一线的村支书的灵活策略,我们的乡村必定振兴,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 |